狗狗反刍是怎么回事?
“反刍”是指动物进食后,将食物从胃里返回到嘴里再次咀嚼的行为。 反刍动物的食道有一道闸门,称为贲门括约肌(可想象成人在食管中端处有一块柔软的括约肌),这玩意儿只有胃管通过的时候才打开,否则的话,食物就卡在这儿下不去也上不来,而一旦吞下的食物在胃里面发酵变坏了,臭味散发出来时,这个括约肌就会自动关闭。 所以反刍动物在空腹或刚吃完不久的时候,是闻不到自己口中食糜的味道的;反之,在吃饱了肚子,准备开始反刍的时候,由于消化液的分泌,胃的蠕动变得缓慢,大量的细菌开始在食物表面繁殖,并产生各种酸类、酶类物质,此时如果胃中的东西被逆吸入口腔内再嚼碎,就很容易滋生腐败细菌而变质发臭。因此反刍行为其实是胃部功能正常的一种表现,并不是什么“怪癖”。 那么为什么有的动物会有反刍行为呢?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有些反刍动物可能天生就有这种习惯,比如牛、羊等家畜,从小就在人的监护下长大,有吃有喝,不用为食物担忧,于是“反刍”这个动作就自然而然地保留下来;而一些野生的反刍动物,如羚羊、山羊等,虽然也有类似反刍的行为,但这种行为的出现与否并不完全取决于食物的优劣,而更多时候取决于周围的环境和安全状况。
2.很多反刍动物都有磨牙的习惯【为了便于研究,这里的“磨牙”指的是人们可以通过外部观察到的牙齿动作,其实质还是“咀嚼”过程】。对于人类来说,换牙期间喜欢咬手指甲或桌子角等行为,属于异食癖,而在反刍动物眼中,“磨牙”这种行为并没有异样之处——毕竟牙齿好,胃口就好,牙齿不好,胃口就少,所以及时“磨牙”,保持牙齿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3.某些反刍动物在进食后立即进行“反刍”,把刚刚咽下去的食物重新吐出来,其目的除了为了细嚼慢咽外,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清洗牙齿,清理口腔,预防口腔和消化系统等相关疾病的发生。 所谓的“反刍”其实是一种进化的优势产物,而不是什么奇怪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