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霸属于什么动物?
在人类社会中,“恶霸”是一种贬义词,用来形容那些仗势欺人、横行霸道的人;但在自然环境中,“恶霸”其实是指一种特殊的脊椎动物——掠食性兽类依靠强壮的体格和锋利的爪牙,凭借势力大欺负弱小而获得的地位。这些“恶霸”们不仅靠拳头赢得地位,有时也会使用智谋来达到目的(比如狐欺骗狼骗得食物)。 那么,什么是掠食者呢?顾名思义,它们的主要猎物是其他动物,而且这些动物比它们自己小(或者说,自身价值低)。因此我们可以把掠食者的猎物理解为“资源”。而一个掠食者要生存下去,就必须抢到足够多的资源。所以从生态位上看,掠食者是竞争者,且争夺的是同一领域内的相同物种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
例如狮子是非洲草原上的顶级掠食者,而瞪羚则是它的主要食物。对于一只狮子来说,它必须抢在另一只狮子之前捕捉到眼睛瞪着的瞪羚,否则它就要被饿死。这就是实力决定一切,弱者无法得到食物的残酷现实。 而在自然界中,并不是所有拥有强大力量的生物都能够成为“善霸”或“恶霸”。这是因为力量强大的生物还要具备另一个重要属性——持久力。只有同时拥有庞大力量和持久力的生物才能长期霸占某个生态位,并在该生态位上维持数量优势。而那些尽管非常强壮,但持久力差劲的生物只能占山为王,称霸一时。等到敌人发现它们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例如一头成年的雄狮可以轻而易举地击败一只雌狮或者一只壮年的鬣狗,但是遇到了成年老虎几乎总是吃败仗。究其原因,就在于雄狮虽强,但持久力差;而老虎虽弱,但持久力强,因此能积小胜为大胜,终于打败了雄狮。 大自然中的“善恶”是由综合实力决定的。你很强,你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你也很弱,就只能任人宰割。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实力才是正义”!
河马又名水牛状兽,是栖息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温顺草食性动物,但同时也是全世界最具杀伤力的陆栖哺乳动物,每年因河马而死的动物,甚至人类的数量,都位居于所有动物之冠,因此它又有“水中霸王”的称号。
河马是两栖动物还是兽类?这一问题曾经使科学家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人们通常称它们为“水牛”,并认定它们属于偶蹄目。但是,一些科学家发现河马的骨骼系统、特别是颅骨特征以及生殖系统构造与猪十分相似,应当和猪归在同一个目。关于这个问题,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一次动物分类学术会议,根据基因DNA杂交系统进化研究的成果,作出了最终的结论:河马是一类与猪关系较近的独立的偶蹄目,正式名称是马形目。
河马身上有种粘液,能起到防晒的作用。所以不要认为河马皮肤是黑色的就是被晒黑的。在水中,能看清楚几米深的地方,目光很锐利。河马在陆上活动,遇到什么障碍物,就用脑袋冲撞,把它们推开。它用脑袋来顶人,那是相当可怕的事。
河马是素食主义者,尽管它们有很锋利的牙齿,但它用这些牙齿来剥去树皮,并把根和水草切碎,每天进食40~50千克,但是它也能以胃中草料发酵产生的能量坚持一个礼拜不进食。 河马在黎明或黄昏时分离开水到陆上吃草,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食。一次离水时间大约持续5小时。走起路来,屁股一扭一扭,但并不显得笨拙。河马食量不大,仅仅相当于大象的三分之一,也许与它们大部分时间呆在能量耗费不多的水中有关。
尽管河马平时和和气气,但到了发情期间,雄马之间为争夺配偶将进行激烈的战斗,并且攻击靠近它们的动物,包括人类。有时为了争夺水中领地也会引起雄马之间的激烈格斗,通常被打败的雄马会逃走,然而如果逃不掉就会被对手从水塘中驱逐出去,并被迫终生在岸上生活。有时群马也会袭击水边的动物,包括犀牛。河马十分凶猛,而且毫不畏惧!人类不自觉地侵犯了它们的领地,使它们没有足够食物,而使河马失去了原有的好脾气,对人类的侵略也更经常和凶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