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腹水是怎么引起的?
1、土霉素引起腹水病。饲料中长期添加土霉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有害菌过度繁殖,导致消化道疾病和肝功能减退等,使体内代谢发生紊乱,引起腹水。因此,饲料中土霉素的添加浓度应小于50毫克/千克,且连用时间不超过10天。
2、维生素缺乏或过量引起腹水病。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B1、维生素B、烟酸、维生素E时,引起中肠膨大,肝功能减退等,使体内代谢发生紊乱而引起腹水。饲料中添加0.5%~1.5%鱼脂或鱼油,同时在每千克配合饲料中添加维生素B25毫克、维生素B12 15毫克、烟酸10毫克、维生素E15毫克,可有效防治腹水病。饲料中维生素C过量也会引起鱼类腹水病。因此,配合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一般为300~500毫克/千克。
3、矿物质缺乏或过量引起腹水病。饲料中长期缺乏微量元素锰、锌、铁、铜,或其中某一种含量过高干扰其他常量元素的正常吸收利用,而使鱼类腹腔膜渗透压升高,水分易向腹腔渗透而引起腹水。饲料中微量元素铁、铜、锰、锌总量达到1200毫克/千克时可能引起鱼类腹水病。
4、长期投喂霉变的饲料或发霉的冰鲜野杂鱼,引起肠道疾病、肝功能减退,使鱼类代谢紊乱而引起腹水。因此,养殖期间要禁喂霉变饲料和发霉的冰鲜野杂鱼。
5、饲料中胆碱不足亦可引起腹水。饲料中胆碱缺乏可引起鱼类脂肪代谢紊乱,使肠系膜下出现大小不一的脂肪小滴不能正常回收,肠系膜下和腹腔内积聚较多的脂肪,并导致鱼类腹水。在饲料中添加0.1%的胆碱可有效防治鱼腹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