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才能打疫苗?
关于疫苗,很多人关心在注射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哪些,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从既往疫苗使用的实践来看,安全性是可靠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是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分灭活疫苗和mRNA疫苗两种类型。其中,灭活疫苗是通过培养病毒,然后使它失去感染性和复制性而制作成的疫苗;mRNA疫苗是直接向细胞内输入病毒的基因片段,然后由细胞自行合成病毒蛋白并激活免疫系统,获得免疫保护。
这两种疫苗的原理不同,但都通过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效应,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接种对象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接种部位轻微疼痛、发红或肿胀,少数人出现发热、乏力等轻度全身不适症状,通常持续1~2天可自行恢复。 这些不良反应的程度都属于轻微的,不会带来持久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临床试验数据,包括国外大量人群接种的监测数据表明:新冠病毒疫苗的安全性是良好的,但接种疫苗后,诱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反应,还是有可能导致受种者出现急性炎症反应。 如果是在接种后出现的急性的全身的反应,一般是能够自行缓解的,不必过于担心。 但如果感觉症状比较严重,可以口服扑热息痛或者布洛芬来缓解症状,但是需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必须严格遵照医生的要求服用。 当然,对于极个别的疫苗接种者,可能由于个体的差异,会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例如喉头水肿、呼吸困难、休克等等,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需要迅速脱离过敏原,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