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维菌素怎么给狗狗外用?
伊维菌素(IVM)是由加拿大Parrish生物公司开发的一种广谱、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1976年在美国首次上市,目前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获得批准使用[3]该药物是甲螨和蜱类特异敏感的杀虫剂,对节肢动物和蠕虫都有很强的触杀作用。
目前,临床上用于家畜的体外驱虫剂型有注射用粉针(IM)、透皮溶液(SC)、滴剂(SG)三种,其中皮下注射给药的方式操作较为复杂且存在一定的风险性;而外用透皮给药方式具有剂量小、安全性高、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成为现阶段最为有效的驱虫方法之一[4-5] 本文主要探讨了犬常用驱虫剂型中IVM的理化性质及其在体外透皮过程中吸收机理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研究建议以期为未来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一、I.V.M 的理化特性 IVM是一种分子量高达2077u的超常大的多聚醚化合物。它由16个亚甲基和两个羟基组成大环骨架结构,其化学式如右图所示(来自文献)。
这种分子量大小的有机物对于皮肤穿透有一定的阻碍,因此为了增加药物的皮肤渗透能力,通常会对药物进行改良,比如制备成微乳,或者将药物制成脂质体。 I.V.M 在室温下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状固体,易升华,对光较敏感,遇潮容易分解;在碱性条件下稳定,但溶于稀酸时可发生降解反应[6]。 I.V.M 可溶于丙酮、乙醇、氯仿等多种有机溶剂,但可溶性的极差;不易溶于水[7];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和溶解度特点,故只能采用注射给药的形式应用于临床治疗;而在动物体外透皮试验研究中,由于制剂类型的原因则多采用不同类型的有机试剂作为溶解载体,常用的有二甲基亚砜 (DMSO)[8],N,N–二甲基乙酰胺 (DMAC),二甲基甲酰胺 DMF)[9],三氯甲烷TCE)[10], N- 壬基酚- 3- 高聚物 (NP) [11]) 等。 二、I V M 的外用透皮途径 根据给药部位的不同,I.V.M的外用透皮途径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 局部涂抹 一般通过将I.V.M与适宜的增溶剂混合均匀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溶液,然后涂于犬皮肤上使其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
研究表明当药物浓度>1μg/cm²时才能达到理想的杀虫治疗效果[12-13],但由于皮肤的耐受性与渗透率等因素的影响,这一浓度范围较大导致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得到理想的效果。 (二) 局部贴剂 将药物与适宜的助溶剂混合均匀,然后与粘合剂等辅料混合制得一定规格的贴片直接粘贴到所需部位以达到长效持续用药的目的。国外有学者利用含有0.001%和0.01% I.V.M的含氟丙烯基聚氨酯基质(polymethyl methacrylate urethane fluoride base,PPMF)制成的缓释贴膏用于狗的体外驱除疥螨、恙螨和蜱[14],效果良好;也有研究人员将其与其他成分结合制备出了可用于人、猪、猫等多种动物的抗螨虫的缓释贴剂[15-16]。
根据给药部位,可将局部贴剂的给药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经皮给药,即直接将贴片贴在皮肤上起到持续缓慢释放药效的作用;另一种则是外用,即将贴片贴在需要保护的部位防止感染,例如用来预防伤口感染的创面敷料(tissue adhesives, TAs);还可用来促进受损组织再生与愈合。
(三) 微胶囊剂 将药物包裹在适宜的壳材内部形成微胶囊制剂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体外驱虫剂型的加工工艺之一。
但是与传统的粉末剂相比,该类制剂的生产过程相对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所以其在宠物体外驱虫中的应用前景广泛。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所制备得到的含I.V.M的药物微胶囊剂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天然高分子纤维素为主材制备而成的微胶囊[17-18];另一类则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聚乙烯吡咯烷酮为主要原料制备而成[19-20]。 三、I VM 的药物动力学特征
1 、药物的吸收机制 IVM 的吸收速率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包括皮肤性质、药物的剂型和给药方式等。其中以皮肤性质和给药部位对 IVM 皮肤吸收速度的影响最为显著。
有实验表明,同一受试者分别采用颈部和前肢部肌肉注射相同剂量的 0.05mg/kg IVM后,发现前者比后者能更快地被机体所吸收[21];同种剂型在不同皮肤区域的透皮下,也表现出不同的吸收程度差异。上述这些结果都说明皮肤表面形态和厚度的个体差异是导致各实验间药物跨膜速率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22];同时,这也间接证明了不同的给药部位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效率。四、Ivm 在体内外的相互作用 1. IVM 的体内代谢情况 IVM在体内主要通过脱甲酰化和脱羧基化两种方式被代谢,最终产物分别是2 去甲伊维菌素和1 来甲伊维菌素 [23]。
这两种代谢产物的活性均不及母体药物,因此在体内的药效学表现也不及其他同类物质明显,并且二者极易被尿酶水解从而随尿液排出体外。 2. IVM 的体外相互作用 在体外,IVM可以抑制一些常见寄生性原虫病的发生和发展,其中包括隐孢子虫属 C. parvum 和C. sinensis在内的两大类原虫;另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抗菌